看完了變身塔,下一個就來到與其極為相似的「東梅蓬寺」(East Mebon)
東梅蓬寺(East Mebon)建於西元953年,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為了祭祀紀念其雙親所蓋的祖先廟。屬於婆羅門教的建築,婆羅門教派的建築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須彌山的概念。所謂須彌山就是世界中心點,或是稱為世界之軸的大山,也是眾神的居所。凡間的世界,則是圍繞在須彌山的四周。因此如同變身塔一樣,中間有做最高的塔樓,四周則各有一座較矮的塔樓。
此處為歷代國王祭祀祖先之祭壇,在東梅蓬寺的第一層及第二層台階上,四個角落上各有與真象相同大小的雕塑。
另外,東梅蓬寺也有個的故事,因為原本可是位於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上的一座島上(東大人工湖為耶輸跋摩一世所建造,這人工湖長7,000公尺,寬1,800公尺,湖水引自暹粒河,總蓄水量550萬立方公尺),只不過東大人工湖目前只剩下遺跡了,在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可以見到有此文字記載。
塔的主體中間是門楣的雕飾,有獨特的假門。而門楣雕飾相當豐富,主要是印度教神祇的雕飾。古高棉人擅長工藝建築,尤其是砌石雕刻的浮雕壁畫。屋簷壁上的坑洞,為當時鑲嵌水晶寶石的地方,而那些寶石早已經被變賣掉了,現在只剩下這些坑坑洞洞了。
(門楣上的是金翅鳥石刻,是印度教保護神毗須奴的坐騎。)
根據銘文的記載,東梅蓬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濕奴(Vishnu)與梵天(Brahma)之外,還有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以其父母肖像為藍本所雕刻的濕婆(Siva)和雪山神女(Parvati)。雪山神女(Parvati)是濕婆(Siva)的配偶,也是妣濕奴(Vishnu)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說到「東池在城東十里,周圍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周達觀的這段記載,是寫在城郭篇。所以可見在元代時,寺中原有臥銅佛一尊,還設計成可以讓水由佛的肚臍流出。
東梅蓬寺除了最底層平台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座用一整塊大岩石雕成的大象石雕,另外入口處尚有石獅守護。
地面層屋頂已經毀壞,牆壁是用紅泥塊疊成(類似以前臺灣的土角厝建築)
離開前當地的小朋友都會為上來要求你買些紀念品,通常在你不理會她直到上車的那一瞬間價錢會直直落。
留言列表